服务热线: 400-110-9145 周一到周五,8:30-17:30

心得体会 - “西藏迷宫锁”的历史发展始末

   日期:2010-10-30     浏览:855    评论:0    
核心提示: 我收藏中国日常锁具十余载以来,一直对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西藏迷宫锁情有独钟。经过我多年的探索、研究与实地的考察,终于解开
    我收藏中国日常锁具十余载以来,一直对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‘西藏迷宫锁’情有独钟。经过我多年的探索、研究与实地的考察,终于解开了‘西藏迷宫锁’这具有奇妙称呼的神秘面纱。
就我国目前的文献考古资料显示,锁具在我国已有了五千年的历史发展,其形状且绝大部分都是横开锁,使用范围涉及全国。然而在这里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周边地区的同胞们来说,锁具的使用对他{她}们而言还很遥远,直到清朝末期,锁具才真正的进入到他{她}们的生活中去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云南省的西藏地区,出现了藏族同胞们打铸的,具有其藏族特色的第一把“迷宫锁”
这把锁整体外观铸造简单,其形状是依照唐朝时期,被列入锁具四大金刚之一的“广锁”,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称呼的[横开锁],为形状的合式结构。其打造材料为铁,此锁长:6.5厘米,宽5.8厘米,厚度为3厘米。锁的钥匙孔开凿处在底部为右侧横倒‘T’字型结构{此结构为典型的“迷宫锁”、“定心锁”称谓},锁芯结构为:上横柱左右簧片,下横柱上下簧片相结合结构。钥匙长10.8厘米,上面雕刻有简单的纹饰,其钥匙的造型别致,是根据锁芯的定向结构而铸造。开锁方式为:右侧向左平拉式{这种奇形,并带有纹饰的钥匙和开锁方式,至今只有西藏迷宫锁具备}。这种锁的铸造思路在当时可谓达到了至高的水平,与当时所盛行的锁具相比,在防盗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,以至于以现今的水平如果没有原来的钥匙,要想完整的打开此锁,都将要付出一番不小的周折。遗憾的是这种防盗严密的锁在当时因为民族、地域的关系一直没有被普及使用,最远只发展到周边地区,如大理、丽江,以致后来形成了具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产物。这种锁的缺点有二,第一;形状规格比较单一,在日常使用上只能按照其规格使用。第二;因为其材料是铁制品,往往经过几年的使用以后,就被风雨所腐朽了。能够留到现在的已是不多见的了,所以其价格也很高昂。
    清末民初时期,这种铁锁流入丽江后,纳西族人发现了这种铁锁的缺点,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高超的手工工艺,以及所靠云南有色金属‘铜’的发源地的优势,把铁锁改制成了铜锁,并且出现了制锁坊,制造出了不同规格的锁具,使之更加完善的发挥出其作用,更好的运用到人们的生活中去。而且还按照原有的防盗基础上加以了更大得改进,把每一把锁的下方都加有了不同层次的底座,不要小看这小小的底座,这便是每一把开锁钥匙的开锁滑道
    民国中期以后,随着人们对锁需求量的增加,制锁坊也逐步的从一两家发展为十几家,并且古城丽江成为了当时周边地区制锁的集散地,这时的云南少数民族同胞已习惯的把此种锁称之为“藏锁”。这个时期能工巧匠辈出,这为以后古城丽江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意义。这时的锁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平面设计了,所有不同的人们对任何不同美好事物的向往,可通过制锁坊里的刻铜匠,运用那高超的手工技艺在锁上雕刻出意义深远的图案、文字,以期达到自己美好的意愿.
    到了民国晚期以后,受国家局势动荡不安,其国家的经济也开始进入萧条,丽江的制锁坊在这时也不可能幸免,锁匠们为了维持住自己的生意,开始了制锁工艺上的竞争,别出心裁的开始创造自己的锁品牌.
    这是一把“西藏迷宫锁”的小箱锁,此锁长:4.2厘米,宽4厘米,开锁方式为很不多见的‘左侧向右平拉式 ’。其正面中间刻有吉祥意义的繁体文字,上面两边刻有从右至左‘滇西晋江’。锁后面从右至左上款‘兴顺号造’,中间刻有美丽的纹饰,下面还有从右至左一款“孟祥制”。
    这是一把“西藏迷宫锁”的橱柜锁,此锁长:8.5厘米,宽6厘米,钥匙长10.2厘米。与上一把锁不同之处在于,除中间所雕刻的文字、纹饰不同以外,背面的从右至左下款为繁体“丽和号丙寅年造”。其钥匙上刻有纹路、图案,在钥匙的中间部位从上向下依次刻有繁文“妾记”一款。
    从这两把锁上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制锁坊正逐步的走入正规化、品牌化,甚至于把每一个造锁匠的名字打造在锁或者是钥匙上,这也许正是我们今日所谓的货比三家吧。
    就这样,这种“西藏迷宫锁”一直被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,使用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,才彻底的退出历史使用的舞台,被现代的锁所替代。这次我在古城丽江有幸的寻购到了,被当地称之为最大的“西藏迷宫锁”。
    这把锁长13.3厘米,宽10.5厘米;钥匙长7.2厘米;总重量1.15公斤。这把锁上的文字,亦改以前从右至左的念法,其锁中间从左至右依次为“中国畜产公司”,上面左右两边为“云南省公司”,锁下方打有“1952.11.6”数字年号。锁的背面刻有代表吉祥的鹿和精美的图案,此图案刻工巧妙深厚,线条流畅、简洁,刻画出的鹿是活灵活现,决不是等闲之辈之人可以雕画而出。在看下款“滇西晋江兴顺号造”,果不其然,这把号字锁说明了从民国到解放后中期,其制锁坊因制锁工艺高超,所以一直被留传了下来,以至解放后中国畜产公司,云南省分公司的有关部门都会让“滇西丽江的兴顺号”为其造锁,这可真算得上是它的难能可贵之处。此外,这把锁的另一难能可贵,是它的钥匙有两把,人们都知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事,以前造锁匠造锁都是一把钥匙,一把锁,“西藏迷宫锁”更是如此。显而易见,这是把特制的锁,两把钥匙上都刻有“2号”字样。具我的寻查下终于解开这个谜底,这是当年其畜产公司专门用来锁2号仓库大门的锁,锁及钥匙是专门定制的,当时所定数量也就几把,每把锁都是两把钥匙,但是随着岁月的推移,就连残缺的这种特制锁都已见不到了。现在想想,自己在古城丽江为什么被古董贩子围着追,非要高价收购此锁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    说到这里我们也许还不明白,中国锁具发展五千年来,为什么到了清末民初时期云南的西藏地区才用到了锁呢?带着这个问题我从云南的西双版纳一直走访到大理、丽江直至香格里拉,在古城丽江及香格里拉,我有幸的为这个问题采访到两位八十岁左右的老人,她们一位是摩挲族人,一位是纳西族人,她们给我讲了一个共同的故事。
    在清末以前,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根本就没有锁,这是因为当时的各民族百姓之间都很和睦相处,每一户人家出门都不会上锁,主人出门后家里往往都留有水、干粮和木柴,如果谁走到这里想歇息一下或温饱一下肚子,只要自己做就可以了。吃完饭只要把锅舍打扫干净就可以走了,即便这时主人回来他们也不会见怪的。这样一直到了清末民初时期,有很多的外来人流盲到此处,他们刚开始还很遵守这条规则,可到了后来他们吃完了饭就走,不再帮主人打扫自己所留下的狼藉,再后来干脆吃饱了肚子还要把剩下的粮食带走,在万般无奈之下才制造使用了锁具。这就是云南地区锁具的由来。
    听完这个故事后,我心中真是感慨万分,真没想到西藏迷宫锁是因此而来,但我相信锁必竟是防小人,不防君子的产物,勤劳善良的人们还是多数。
    现在,“西藏迷宫锁”虽然早已退出了使用的舞台,但是在云南省的古城丽江市,古老而又聪明、勤劳的纳西族人,依照“西藏迷宫锁”的钥匙原型,创造出了具有古城代表意义的钥匙图案会徽。并向所有中外游人出售,使之永远的记住这座古老而又美丽神圣的古城。
 
打赏
 
更多>同类资讯
0相关评论


扫描登录手机版!

关注微信平台!